博主头像
7024w的自留地

觉宇宙之无穷,识盈虚之有数

转载

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,再到景德镇鸡排哥和成都卡通煎饼姐,这一系列“食品爆热”现象,是简单的美食潮流?

不,这背后是下行经济周期中的社会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迁。它是中国版的“口红效应”,即高度相似,又不止于此,体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心态。

“口红效应”是指在经济不景气时期,消费者放弃买房、买车、出国旅游等大宗消费,转而购买那些单价较低、但能带来心理慰藉和满足感的“廉价的非必要之物”(如口红),从而产生的一种反向消费趋势。

这些“食品爆热”现象完美地契合了“口红效应”的核心逻辑——

亨受低成本的“小确幸”。一顿烧烤、一碗麻辣烫、一份鸡排或一个定制煎饼,价格通常在几十到一百元之间。这个消费门槛极低,几乎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。在经济下行、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时,人们无力进行大额消费,转而寻求这种“负担得起的奢侈”来即时取悦自己,获得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。

情绪价值拉满。人们消费的早已不只是食物本身,而是其附带的社交货币、情绪体验和仪式感。去淄博“赶烤”、在天水排队吃麻辣烫,是一种参与热点、融入集体的社交行为。而卡通煎饼、巨型鸡排则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分享价值,满足了人们“打卡-分享-获赞”的社交需求。这种情绪价值的产出远远高于其金钱成本。

欲望的代偿满足。房子爆雷,旅行堵车,但心中欲望却需要有一个发泄口。这些高频出现、热闹非凡的美食热点,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,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补偿。“虽然我去不了远方,但我可以为了一个煎饼排队,体验当下的热闹与快乐。”所以媒体也乐意传播这样的消息。

之所以他说它是中国版的“口红效应”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藏着对“烟火气”的渴望——

未来如此不确定,宏大的叙事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人感到疲惫和疏离。而围坐在小马扎上吃烧烤、在街头巷尾排队等小吃的场景,充满了粗粝、鲜活的生命力。这种“烟火气”给人一种脚踏实地的掌控感和真实感。人们通过追求最原始的感官刺激(味觉、嗅觉、现场氛围)来确认自身的存在,对抗内心的虚无与焦虑。

和大家一起排队,会产生一种“我不是一个人”的集体归属感。当成千上万的人做着同一件事,个体仿佛融入了一个温暖的共同体,暂时忘却了个体的困境和社会的压力。这是一种在原子化社会中,对连接和认同的深切渴望。可以说排队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价值。

“鸡排哥”和“煎饼姐”的爆火,在一个内卷加剧、努力与回报似乎不成正比的时代,让人重新相信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,“创力十努力=美好生活”,这些深植于内心的价值观。

毕竟,越是下行年代,人们越要相信平凡的生活也有英雄。

烟火背后从来都是众生的祈望。

成都一卡通煎饼摊走红,顾客排队 5 小时花 65 元买一个煎饼舍不得吃,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 - 弗兰克扬的回答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63603085239739101/answer/1963730141491476294

发表新评论